郝亚明: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更新时间:2023-11-16 10:36:4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开展又离不开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支撑。因此,要注重做好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工作。


空间互嵌。人们的生活空间与行为、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空间条件影响乃至决定着族际接触互动的频度、深度、持久度、稳定度。共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催生了族际交往互动的需求,也创造了族际交往互动的可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要充分考虑自然空间实际,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空间实际,着重从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交往环境、文娱环境、教育环境等多重互嵌场域入手,从根本上打破自然或社会空间的隔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文化互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丰富文化交往互动实践场域,促进认同观念聚合、情感归属强化,深化各民族的价值共识。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实现文化互嵌,就要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经济互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密切的经济往来和利益关联,是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互嵌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基础性内生动力,各民族人口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分工合作,在生产生活和消费中形成稳定牢固的依存互惠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


社会互嵌。中华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的过程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随着各民族社会交往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各民族互嵌的社会关系愈发紧密。互嵌的社会结构与互嵌的社会关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两者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条件。


心理互嵌。稳定共通的心理是共同体的天然要求,对共同体的认同属于情感范畴,是共同体凝聚整合的黏合剂,也是维系发展的润滑剂。心理互嵌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在社会参与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总之,要为各民族在各领域各层次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基础。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