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30045280XK/2023-00054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发 文 字 号 :
津交发〔2022〕245号
主    题 :
交通\综合交通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公路

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委机关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部署,我委编制了《天津市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重点任务落实委内分工表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20221124    


津市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

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天津市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相关目标任务要求,扎实推进天津市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以交通运输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运输用能结构优化为关键,加快形成运输装备清洁化、出行方式绿色化、运输组织高效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的发展格局,努力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本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谋划政策措施和发展路径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集中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优化结构、试点先行着力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先开展试点建设,探索可操作性、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安全降碳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节能减排潜力,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稳存量、拓增量,在科学降碳、安全降碳的前提下,适应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

——多方共治、政策激励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强化企业节能降碳主体责任,发挥公众参与和监督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节能减排局面,加快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目标

2025年,营运车辆、船舶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分别降低5%3.5%左右,公路水运行业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到2030年,基本建立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营运车辆、船舶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分别降低10%5%左右,交通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动能升级需要,公路水运行业直接碳排放增速逐步放缓,助力全市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推动交通动力低碳替代和工具装备全面升级

(一)推动运输车辆低碳转型

加快运输服务领域新能源的推广应用,鼓励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接入城配平台)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运车辆和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打造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在钢铁等工矿企业场内短途运输推广应用纯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继续优化小客车调控政策,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有序推进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加快推进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联网对接,加强超标排放汽车闭环管理。

(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船舶

加快老旧船舶更新,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引导高污染高排放的老旧运输船舶加快淘汰。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推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的应用

(三)推动车船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交通枢纽等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天津港已建泊位的岸电设施改造2025年天津港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力争达到 100%

着力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一)轨道交通骨架网络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等为补充的双城及环城四区重点区域全覆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加快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开段建设,有序推进津宁线市域(郊)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津武线铁路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建设,强化双城与外围组团快速联系。

(二)打造公交都市标杆城市

实施公交场站补短板工程,加快公交站点和充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车辆夜间进场率。实施津滨双城公交线网年度优化工程,扩大公交服务覆盖,推进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推进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发展,提高运营可靠性。实施中途站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标准化站台,推广智能电子站牌。鼓励发展定制公交、预约公交,促进公共出行服务低碳化转型2025年,津城建成区内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80%

(三)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

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组织各区积极持久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工作,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提升绿色出行水平。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出行即服务(MaaS,引导各绿色出行服务企业推动开展低碳出行惠民活动。加强“津城”、“滨城”共享单车投放管理,逐步推广完善“定点取还”模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达到80%左右。

四、深度优化货物运输结构

(一)加强货物运输线网建设

推动天津港远航南货场铁路装车线工程、天津港南疆Ⅱ场至Ⅲ场连接线复线工程、天津港南疆铁路Ⅲ场扩容工程、新港北集装箱铁路中心站堆场扩建等4条铁路扩容工程。提高大型工业企业铁路专用线比例,大力提倡新建大宗散货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和物流园区同步建设铁路专用线重点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形成北部港区四横三纵、北进北出、南进南出集疏运网络。持续实施差异化收费政策,引导过境车辆向高等级通道转移。

(二)推进大宗货物低碳运输

持续提高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比例,提升铁路货运量占比。强化津冀港口间干支联动,支持开展以天津港为枢纽的水水中转业务。加强天津港集疏港铁路运力保障,增加货车对数,进一步提高煤炭、焦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运力供给保障水平。打击货运车辆非法改装。严格落实“一超四罚”,强化货源企业违规装载查处力度。

(三)加快推动海铁联运发展

加快内陆海铁联运发展,深入推动铁路、港口和船公司资源整合,探索发展重来重去、铁路箱下海等联运组织模式,打造精品线路,提高海铁联运运量。依托本市在中蒙俄经济走廊通道和大陆桥运输的优势,引导铁路、港口、航运企业加强协作,共同参与大陆桥运输组织。十四五期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增长比例达到15%“十五五”期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保持稳步增长。

(四)创新绿色运输组织方式

继续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发展。引导道路货物运输网络平台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

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港口

(一)推进港口低碳设备应用

新增、更换大型港口作业机械、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等优先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到2025年低排放港作机械占比达到90%,场内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达到60%,到2030年除消防、救护等应急保障外,具备条件的港口内部车辆装备和场内作业机械等总体完成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更新替代降低集疏港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比重,2023年底前,滨海新区制定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燃气货车限行方案,天津港地区停止使用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燃气货车集疏港。

(二)优化港口货物运输结构

落实天津港铁路集装箱箱源保障,特别是敞顶集装箱的箱源支持,满足大宗货物散改集增量的需求。完善港口集疏运铁路运价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构建更加稳固的港口短距离大宗货物量价互保模式。到2025年,港口煤炭、铁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采用铁路、水运、封闭式皮带管廊、新能源汽车运输的比例力争达到80%

(三)积极创建低碳码头试点

推进港口太阳能、风能利用及分布式能源建设,实现码头绿色能源供应。构建一体化储能系统,推动多种清洁能源相互补充,实现清洁能源稳定供应大型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以及生产辅助设备实现清洁化转型开发智能水平运输系统,推动港口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提高能耗在线监测能力,能源动态管理网络系统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达到 100%2025年,天津港生产综合能源单耗小于2.74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建成“低碳码头”试点,实现码头装卸生产低碳排放。

六、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一)强化空间资源集约利用

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网络、枢纽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优化路网建设,提高公路通行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占用。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水平达到世界先进。

(二)持续完善公路网络布局

推进干线公路互联互通工程,推进京津塘高速、津沧高速等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推进G228(沿海公路)等战略通道建设,提升改造津歧、团大公路等省际通道,建设武静、宝武、九园公路等区区互联通道。深化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服务提升,大力推广车辆安装使用ETC不停车快捷通行。持续完善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健全联动调度机制、跨区域跨部分联动保通保畅机制,强化监测调度,保障公路交通网络畅通。到2025年,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基本消除。到2030年,公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三)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材料

推动各类废弃物妥善处置或资源化利用,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材料、工艺工法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扩大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推动公路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照明采用节能灯具,推广应用通风照明智能控制技术。2025年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到2030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采用节能环保低碳材料和工艺。

(四)建设精品示范绿色公路

引导新建的高速公路、有条件的国省干线参照绿色标准进行建设。深化路面材料再利用技术攻关。强化公路节能型施工机械应用,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施工设备。探索光伏能源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声屏障等沿线设施应用,建设一批零碳设施持续推进绿色续航行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加气站规划建设,到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路水路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肩负我市公路水路行业碳减排工作的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好重点任务落实工作。

(二)完善政策保障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交通运输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交通运输领域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体系,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制定分阶段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三)健全监测体系

建立交通运输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城市客运领域能耗统计和能源计量体系。强化公路水路行业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完善交通运输企业能耗和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研究开展公路水路运输能耗专项调查。

)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监测的推广应用,创新监测方式与监测手段。推动建设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监测、核算一体化数字化应用,实现对运力结构变化、运输生产相关能耗和碳排放等全方位监测和态势感知,具备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条件。引导企业积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投资。

)严格监督考核

建立可量化、可核查、可操作的考评体系,开展公路水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对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宣传引导

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引导全行业树立低碳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交通运输实现碳达峰的合力。结合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公交出行宣传周、绿色出行宣传月,广泛开展绿色交通宣传,倡导绿色出行新风尚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